《山西晚報》重磅專欄
來晉城看“悟空”
感受“西游文化”
本期聚焦
高平炎帝行宮:
定格師徒四人取經(jīng)“全家?!?/p>
石拱橋上,唐三藏居高臨下向下望去,肩負重擔的沙和尚牽著白龍馬,長嘴大耳的豬八戒扛著釘耙,樂呵呵地斷后;孫悟空手持金箍棒隱匿山間林中,“火眼金睛”警覺地俯視山下......
炎帝行宮正殿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
這張精準呈現(xiàn)“你挑著擔,我牽著馬”的師徒四人西天取經(jīng)的“全家福合影”,被古人用高超精湛的木雕技藝,將這幅人們耳熟能詳?shù)漠嬅?,直觀地“定格”在高平市神農(nóng)鎮(zhèn)故關(guān)村的炎帝行宮。
炎帝故里 神廟眾多
炎帝行宮位于高平市神農(nóng)鎮(zhèn)故關(guān)村,與市區(qū)相距15公里?!?/p>
炎帝行宮始建于何時?“神農(nóng)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(guān)里村前,肇建太古,無文考驗?!睋?jù)廟內(nèi)現(xiàn)存明成化十一年(1475年)《重修炎帝行宮碑》記載,炎帝行宮的創(chuàng)建年代已無法考證。
明成化十一年《重修炎帝行宮碑》
但從現(xiàn)存廟內(nèi)的碑刻文字記載可以看出,明清兩代屢有修繕。如今,炎帝行宮的正殿、東西耳殿、舞樓、耳房、圣賢殿均為清代遺構(gòu)。
在上黨地區(qū),炎帝神農(nóng)氏嘗百草、種五谷的故事至今流傳不息。如今,在高平各鄉(xiāng)鎮(zhèn)廣布炎帝廟宇,至今仍存40余座。與國內(nèi)其它地區(qū)相比,上黨地區(qū)特別是羊頭山周邊區(qū)域,是炎帝神農(nóng)祠廟高度密集的地區(qū)。
炎帝行宮
在高平市神農(nóng)鎮(zhèn)莊里村,有座炎帝陵,陵區(qū)內(nèi)現(xiàn)存的五谷廟,為歷代高平炎帝廟之首,有“上廟”之稱,與羊頭山神農(nóng)城的炎帝高廟、中廟村的炎帝中廟、故關(guān)村的炎帝行宮、東關(guān)的炎帝下廟(現(xiàn)已不存)及上黨地區(qū)廣布的炎帝祠廟形成一個完整的神廟體系。
炎帝行宮山門
2015年,高平市投資200多萬元對炎帝行宮進行保護性修繕。
炎帝行宮門前“古關(guān)道”
作為村名,“故關(guān)”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。因是神農(nóng)炎帝故里,有“谷關(guān)”之名。據(jù)清順治版《高平縣志》記載:“故關(guān)里在縣北四十里。秦故關(guān)城在其地。”因地處古關(guān)道位置,所以又稱“故關(guān)”。
炎帝行宮前的“古官道”
由于地處村南邊的高處,炎帝行宮的戲臺背后的低洼處,如今已成一片耕地。炎帝行宮的山門就建在了舞樓東側(cè)的一條古道上。古道路東,與炎帝行宮相鄰的是一座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重修的觀音堂。
觀音堂
清乾隆二十六年《重修觀音堂碑記》
古道是條石板路,用黃砂石鋪就。與其他古道相比,這條古道有些奇特,走到前方,被一堵墻所阻,墻下立有黃砂石質(zhì)碑,上陽刻“古關(guān)道”三字。在石碑的前面、東面有石立柱,立柱間有粗大的鐵鏈相連形成圍擋,而石碑下則是一處1.5米見方的與地面垂直的“出入口”!
仔細觀察“出入口”,四周用條形黃砂石巖砌在四周,形成方形出口,下方是一條由青石鋪就的上坡道,距地面高約2米。
“出入口”四壁沒有腳蹬之處,這不禁令人納悶:村民如何由此出入村莊?難道是有人出入時,把守者會隨時放下木梯?
在炎帝行宮扇門的墻壁上,鑲嵌著一通勒石于清康熙十年(1671年)的《創(chuàng)煉大石坡碑記》,碑首“創(chuàng)煉大石坡碑記”七字為雙鉤法雕刻。
清康熙十年《創(chuàng)煉大石坡碑記》
“吾莊之東,有故關(guān)村焉,其所由來者遠矣。村之南有炎帝廟焉......廟之前有深溪焉,緣村之水均注于此,所以,日深一日也......值已丑兵燹之變,村獨遭其屠酷之禍,幾無噍類,慘何忍言?僅遺居民申上高等數(shù)人,非存心之忠厚,素行之醇良,焉能為神所鑒佑而保性命于今日也。爰是集而謀曰:廟之溪漸為水所潰,將不利于廟況,神藝五谷作方書有功于奕祀者也。吾儕忍坐視乎?曷計田畝,出資財以助,工僉曰:善!遂鳩眾煉石而錮其壑焉。一則固廟貌之根底,一則使行人之往來,可不謂善歟!福履綏之,理自應耳。為首者誰?善人申上高等也;出資者誰?亦申上高等。”
炎帝行宮“古官道”通道(圖片右下角位置)
《創(chuàng)煉大石坡碑記》高108厘米,寬60厘米。從這通現(xiàn)存炎帝行宮的石灰?guī)r石碑碑文可以看出,古關(guān)道兼具村內(nèi)排水和村民出入通行的功能,是申上高等人出資對炎帝行宮前的石坡進行修繕和維護,對廟院根基起到防護作用的同時,也對全村村民的人身安全起到保護作用。
炎帝行宮“古官道”通道(圖片右下角位置)
“已丑兵燹之變”是指發(fā)生在清順治六年(1649年)的多爾袞大同屠城事件。當年,大同總兵姜瓖反清被鎮(zhèn)壓,但后來波及全省,高平也未能幸免。作為“僅遺居民”的申上高幸免于難。而碑文中對這一歷史事件毫不避諱的敘述,可謂“膽大妄為”!
炎帝行宮“古官道”青石板鋪就
明末清初,正是局勢動蕩混亂的年代。從古關(guān)道“出入口”可以看出,防御功能非常明顯。經(jīng)歷過“已丑兵燹之變”的申上高居安思危,為確?!皬R之溪漸為水所潰”的炎帝行宮安全,“遂鳩眾煉石而錮其壑”,實現(xiàn)了“固廟貌之根底,使行人之往來”之目的,同時確保了故關(guān)村民的安全。
“西游記”木雕活靈活現(xiàn)
炎帝行宮居于故關(guān)村中偏南位置,坐北朝南,一進式院落。大門門楣上有砂石質(zhì)浮雕刻字“炎帝行宮”四字,宮內(nèi)有正殿、東西耳殿、舞樓及東西看臺、圣賢殿等建筑。
正殿五谷廟為懸山頂式建筑,面闊三間,進深六椽,現(xiàn)存明清時期石碑六通。
炎帝行宮正殿
炎帝行宮是后人為紀念神農(nóng)炎帝嘗百草、種五谷,外出巡視莊稼長勢時沿途休息而建的。
環(huán)顧炎帝行宮內(nèi)建筑,形制結(jié)構(gòu)并無特別之處,最吸引人注目的,就是正殿通長額枋下的的精美木雕,而師徒四人西天取經(jīng)“全家福合影”木雕就安置在居中的顯眼位置。
炎帝行宮供桌
頭戴毗盧帽(也稱五佛帽),左手拄著禪杖、身披袈裟的唐三藏站在山上的一座石拱橋上,回身向下望去;山下,肩挑沉重經(jīng)書擔子的沙和尚,右手壓擔,左手牽著白龍馬韁繩,吃力地向山上前行;白龍馬后面,長著長長的嘴巴、肥頭大耳的豬八戒扛著釘耙一身輕松,優(yōu)哉游哉;夾在二者之間的白龍馬,不再是以往背馱經(jīng)書的模樣,“渾身自如”地揮蹄向前邁進;此時,頭戴僧帽、右手持著金箍棒、左手揮舞的孫悟空,現(xiàn)身山間的叢林中,扭頭望著“師傅”,并俯視山下的風吹草動......
“西游記”木雕
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東、西兩側(cè),分別雕有4個神話人物。東面:手持乾坤圈、陰陽劍、腳踩風火輪、三頭六臂的哪吒;旁邊是手持三尖兩刃刀的楊戩(也稱二郎神)。??
在西面的木雕上,頭戴僧帽、身穿虎皮裙的孫悟空再次出現(xiàn),只見他右手持著金箍棒,左手搭著涼棚,放眼向遠處望去......
在孫悟空的西面,出現(xiàn)一座城堡式寺廟,一位舉錘僧人,敲響了廟宇前懸掛的一口大鐘.......
炎帝行宮正殿
遺憾的是,東西兩面木雕其他5位木雕形象無法認出其名,但可以肯定的是,這些形象都是封神演義中的神話故事人物。
哪吒、楊戩等神話人物木雕
孫悟空等神話人物木雕
炎帝行宮正殿柱礎(chǔ)
令人欣喜的是,在正殿廊檐4條石柱下,有4個復合式柱礎(chǔ),每個柱礎(chǔ)上四面均有線刻的神話人物形象和吉祥花卉圖案,與正殿木雕相映成趣。
“西游記”木雕制作年代成謎
作為古代建筑上不可或缺的裝飾品,木雕的起源歷史久遠。
晉城境內(nèi)古建筑數(shù)量眾多,被譽為“古建筑藝術(shù)博物館”。目前,全市遺存宋至明清時期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6601處近2萬座,宋金時期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58座,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。
炎帝行宮演奇樓
在晉城境內(nèi),唐宋彩塑壁畫、金元琉璃、明清三雕(木雕、磚雕、石雕),無不凝聚著歷代匠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。而裝飾在古建筑上的木雕,是晉城地區(qū)古建裝飾藝術(shù)之精華,其精美程度可謂巧奪天工,且題材豐富,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明崇禎十六年《創(chuàng)修演奇樓碑記》
在晉城地區(qū)木雕人物類題材中,常見的有兩種形式:以人物形象為主,如福、祿、壽三星,財神,八仙等,這些神仙形象代表了人們的信仰和文化傳統(tǒng),也反映了人們對幸福、健康等方面的向往;以歷史典故或戲曲故事呈現(xiàn),如二十四孝故事,蘇武牧羊,陶淵明愛菊,松下問學等,將忠孝、修身、耕讀等融入到作品中,凸顯了儒家思想的影響,宣揚的是儒家忠孝節(jié)義、智勇廉恥,表達了人們對傳統(tǒng)價值觀的追求。
崇禎十六年《重修炎帝行宮》
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,多見于生活風俗、神話故事,諸如吉慶有余、五谷豐登、龍鳳呈祥、平安如意、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,深受當時社會歡迎。
炎帝行宮保存的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,做工精細、造型逼真,活靈活現(xiàn),動感十足,人物形象呼之欲出,堪稱國內(nèi)雕刻之精品。
然而,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到底為何時之物,人們對此產(chǎn)生分歧。
清光緒三十四年《重修演奇樓碑記》
“創(chuàng)修正殿五間,戶牖垣墉一新,偉儷璧畫圣像。各分名氏,起工于天順四年(1460年)孟夏,告成于成化五年(1469年)孟冬。”從明成化十一年《重修炎帝行宮碑》可以看出,當時的炎帝行宮正殿規(guī)模為“五間”。? ? ?
有學者認為,雖然炎帝行宮創(chuàng)建年代不詳,但從明成化《重修炎帝行宮碑》碑文來看,從側(cè)面可以認為這組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的創(chuàng)作時間,大致可以確定在明成化五年。
清光緒十年《改修炎帝行宮碑記》
成書于明萬歷元年(1573年)《西游記》,流傳至今的最早版本為“明刊金陵世德堂”版,刻于明萬歷二十年(1592年),此時作者吳承恩逝世僅十多年,也是最接近于吳承恩原著的刻本。也就是說,炎帝行宮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比小說《西游記》成書早104年,比最早出版的《西游記》刻本早123年,距今已有555年歷史。
對此,也有當?shù)貙W者持不同觀點,認為這組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是清光緒年間的作品。
炎帝行宮正殿斗拱
據(jù)清光緒十年(1884年)《改修炎帝行宮碑記》記載:“余村炎帝行宮,由來久矣,考其古跡,余村東南三里之遙有帝陵焉......則余村,則有帝行宮,不可有稽墮,意欲重新,無奈工程浩大,殷實鮮少,雖有欲新之心,實無能新之力也......改修正殿三楹,東西角殿六間,工動于光緒八年(1882年)四月初六日,工成于光緒九年(1883年)十一月十五日,去舊營新,誠有甚難者矣。在昔古殿敦龐,不若時殿壯麗,古殿深幽,不若時殿明亮......演戲酬神,勒石志美,庶幾永垂不朽也云爾?!?/p>
炎帝行宮正殿斗拱
從這段碑文可以看出,建成于明成化五年的炎帝行宮,在清光緒九年(也就是400多年后)完成“改修”,而此時行宮正殿規(guī)模也由原來的“五間”縮小為“三楹”。
這位當?shù)貙W者由此斷定,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應當是當年之物,也就是僅有140多年歷史。而且,碑文中也出現(xiàn)了“石木瓦工秦運,木瓦工李張保 王泰”,也就暗示了有木雕工匠的出現(xiàn)。
炎帝行宮正殿斗拱
他同時指出,明清兩代木雕從工藝手法上來看,還是有明顯的區(qū)別的:明代雕花圖案簡單,而清代則精細卻圖案繁縟。炎帝行宮正殿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正好呈現(xiàn)出這一時期明顯的雕刻手法和特點。
對此,認為這組“西游記”故事木雕為“明代版”學者認為,明清時期木雕作品并無明顯的差別。而清光緒十年對炎帝行宮是“改修”并非“重建”,正殿原有建筑構(gòu)建并非不能完全使用,這組木雕完全有可能在“改修”中繼續(xù)使用。而在明成化五年—清光緒九年的400多年中,炎帝行宮是否還在其他時期進行修繕,也無法斷定。另外,碑文中出現(xiàn)的“石木瓦工”“木瓦工”是否專指木雕工匠,根本無法確定。(李吉毅)
附件或圖片請到網(wǎng)址中下載或查看http://www.sxgp.gov.cn/xwzx_358/jcdt_363/202410/t20241003_2043819.shtml